close

前言
Sigma 誕生於1961年,這是個很尷尬的年份,因為在它成立時,已經有Tokina和Tanrom在戰後的市場上努力了十一年之久,135副廠交換鏡頭及代工鏡頭的市場也機乎被這二家廠商所刮分,但這個時後因為適逢日本戰後重建起飛的時後,光學技術上正處於逢勃發展,趕德超英的階段,所以當時的社長 山木道廣(Michihiro Yamaki先生看準了時機,也不知道是有有遠見,還是心臟夠力膽子太大,突然的就創立了Sigma這家公司!!(註一)

Sigma His-001.jpg

回歸到正題,Sigma在1979年中,在鏡頭發展史上設下了里程碑,它成功的把廣角變焦鏡的焦段往下推到21mm,這是個不得了的成功,造成各大相機廠及光學廠不得不正視廣角變焦鏡的開發和研究,並且提高對於Sigma這家公司的敵意和備戰層級,一直到現在,這項歷史性的成功,始終在Sigma發展新廣角鏡時,都拿來放在商品介召頁面上說嘴!!

Sigma His-010.JPG  

關於這支鏡頭的資訊其實非常少,連國外的文獻也不多,印像中依稀記得曾經在某外國論譠上拜讀過某加拿大網友所篆文章,不過現在回頭要找已經不知流落何方,甚為可惜!!

該文中有聲稱,Sigma當時為了搶先推出視角超越90度的超廣角變焦鏡,曾極盡開發之能事,不惜投入資源和技術,1979年開發出第一代 Zoom-γ 21-35mm f3.5-4.0, 注意喔,第一代它的35mm端的最大光圈是4.0,一開始我找這支鏡頭的時後,並沒有注意到有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分別,所以數年前在海灣上購入了支第一代,那時後對這支鏡頭的表現說真的不是很滿意,不管是解析度或是廣角鏡頭最容易遇到的逆光及直線變形上,以我的標準來看都不是很理想,也許也是因為這樣,所以Sigma 也很少提起這支 一代鏡~~!!!

一直到最近在敗讀一些前輩的文章才發現竟然有第二代的存在,於是我便開始了尋鏡之旅,不過二代鏡美品實在不好找,由於已停產多時,加上Sigma在二代推出後不久後獲獎便馬上進行Cost Down最明顯的是AF版,取消了好用的內對焦設計(果然是商人本色)並隨著歲月流逝所伴隨的損耗,二手市場上二代鏡並不多見,久久出現一支,價格也逐年水漲船高!!

一代鏡及二代鏡的區別
前文有提到我曾擁有一代鏡,那是底片機盛行的時代,因對於一代鏡在解像力上及抗逆光上的不理想而塵封多時,後來更隨著購入小妾nikon的20-35mm f2.8 便拋棄了它,一直到最近入手了二代鏡,透過轉接環讓我對這支二代鏡整個印像大改觀,逆光及解像力上的表現和一代鏡相較跟本就是天差地別!!

一代鏡外觀
Sigma His-013.jpg  

一代鏡和二代鏡在外觀上的差異也很容易區別出來,一代的外觀上,變焦和對焦是分開的二個環,鏡前銘環我記得沒錯是標示Sigma zoom-γ 21-35mm F3.5~4,濾鏡規格為72mm,遮光罩不可拆,有人傳說PhotoDo的評測給了2.4分,但是在PhotoDo的網站上卻查不到。

而二代鏡的鏡前銘環則標示Sigma zoom-γ II 21-35mm F3.5~4.2
Sigma His-016.JPG    
跟據網路上所查到的資料來看,二代鏡推出的時間並不是現在適馬所聲稱的1979年,而是1985年末,在網友 沈陽919的文中(註一)題到:
適馬21-35mm/F3.5-4.2變焦頭研製成功,一掃攝影界人士對能生產出超廣角至廣角變焦持懷疑態度,尤其對它的像質不但不低反而過高更覺得不可思議。
由於這款頂級變焦頭超常的分辨力和極佳的像質,為適馬公司贏得了“
91-92年度歐洲鏡頭大獎”。跟據資料介紹,該頭中心分辨力高達120/mm、邊緣分辨力還高達100/mm,這比日本五大名牌相機廠家的標準鏡頭還高近一倍的分辨力。
二代鏡的鏡頭的變化可多了,首先它的外觀對焦環和變焦環合一了,變成了單點操控,口徑也加大到了77mm,對焦也變成了內對焦,光圈值從F3.5~4變成了F3.5~4.2,遮光罩可拆下!
野史傳說也很多,香港論譠上也有網友表示曾拆修過這支鏡頭的師傅表示這支鏡頭採用了Sigma的專利雙重浮動式結構,且清洗時發現前鏡組其中二片鏡片的曲面角度不太一樣,推測應是非球面鏡組設計!
Sigma His-014.JPG  

Sigma His-015.JPG  
其實先不論這些野史傳說,事實上Sigma對二代鏡的規格從來沒有透明過,而實際使用上,二代鏡也確實在解像力、抗逆光上展現了明顯的大躍進,而且在Photodo的測試中,也給出了3.5分的高分!

規格及評測

 Photodo MTF score: 3.5
Effective focal length: 22 - 34
Weighted MTF for 21 mm: f3.5 0.76. f8 0.78
Weighted MTF for 35 mm: f4.2 0.76. f8 0.76
Average Weighted MTF: 0.77 Grade: 3.5
Weighted MTF 10 lp/mm: 0.86
Weighted MTF 20 lp/mm: 0.72
Weighted MTF 40 lp/mm: 0.49
 Sigma His-011.jpg  

Photodo的測試中可發現數據的波動還滿大的,不過資料可用來參考!!

相對的在美國攝影雜誌"Popular Photography" 1992年二月刊中所登載的測試,測試所選用的是Minolta的AF版(相容於現在的SONY α 接環),文中也提到AF版本的光學結構和手動版本一樣!!
Popular Photography的測試中沒有看到MFT曲線,只有主觀畫質參數。資料中登載21、28、35mm三個焦距,在8x10吋畫質表現,21mm所有光圈表現為A+,28mm光圈縮到8以後為A+往前為A,35mm則小縮到f5.6後為A+往前為A;21mm焦距的表現最好。桶狀變形輕微,畸變在21、35mm兩個焦距都略低於平均,在28mm時較明顯。
測試還提到,實際拍攝後出片,從中心到邊角都非常清晰;21、28mm焦距的眩光控制不錯,35mm光圈全開的時候會有一點眩光存在。
色差在21、35mm比較輕微,28mm較嚴重,會影響畫質。

Popular Photography的測試和我從網上看到的用戶評論相吻合,銳度高,解析力高,對比度好,但是有輕微的桶狀變形。
Sigma His-012.jpg  

實拍讓人很驚喜

焦段在21mm設定全開光圈,使用Sony Nex3 拍攝
原圖
Sigma His-032.JPG  

放大到100%,中央的解像力清析到讓人難以相信是支27年前所設計生產的鏡頭,老鏡容易在數位機身上出現的高光位紫邊現像,此鏡也不明顯,是可以忽略的程度!
Sigma His-030.jpg  

 邊緣的畫質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別說是路牌了,連遮雨棚上細小的字都依稀可見!!
Sigma His-029.jpg  

另一邊,銳利無比的畫質及對比度,清楚的在高密度的數位感光元件上刻錄下清析又耐人尋味的影像!!
Sigma His-031.jpg  

這支鏡頭其實在我手上也有一小段時間了,這次隨著白沙屯媽祖進香的過程中,只是不經意的隨意小測一下,已經是驚喜連連,看來某些文獻中指出Sigma在二代改良中不惜代價及成本的投入生產出這支鏡頭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
一路上跟隨著白沙屯媽祖進香的路程中,這支鏡頭不論是拍攝節奏,素質及操作感,表現都是一等一的水準,鏡頭的作工及質感也不錯,實在是難得的好鏡頭,比較遺憾的則是我手上這支,當初賣家並沒有付上原廠的遮光罩,那組遮光罩我在網路上找很久,卻也始終沒有著落!

Sigma His-028.JPG 

Sigma His-017.JPG 

Sigma His-018.JPG 

色彩的表現呈現中性,可以明顯的看出來每種顏色的波長都經過刻意的設定,在Sony公認發色清淡的感光元件上,卻表現出淡雅中不失階調及細節的風格,這種階調的呈現現代鏡頭非常少見,主要原因推測應該是使用玻璃品種的關系,尤其現今的鏡頭大量採用樹脂玻璃,這種風格更是不復見~~!!

Sigma His-020.JPG 

Sigma His-021.JPG 

Sigma His-022.JPG 

Sigma His-023.JPG 

Sigma His-024.JPG 

Sigma His-025.JPG 

Sigma His-026.JPG 

Sigma His-027.JPG  

心得,SIGMA ZOOM-γ II 21-35mm F3.5-4.2 我覺得是非常棒的一顆老鏡頭,讓人難以想像是27年前的設計,全開光圈即銳利無比,縮到f=8後全焦段更是無可挑惕,身為一間副廠鏡頭竟然可以已無比的膽識及技術設下廣角變焦鏡的里程碑,用現今的眼光來看,即使是現代鏡要超越此鏡的水準,也有相當的難度及瓶頸!!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感恩~

註一:請參考我另一篇轉載文章 Sigma 鏡頭發展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